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去英文化”现象频现,弱化英语考试提案惹争议-每日快看

来源:星岛环球网     时间:2023-03-16 09:10:27


(资料图片)

近年频现“去英文化”现象,不仅直观表现在北京街道路标的英文翻译,以拼音“Lu”替代“Road”,地铁站牌以“Zhan”替代“Station”;在文化教育体制中,也不时出现弱化英语考试的呼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再提案,建议取消初高中英语主科地位,高考外语必考改设选考;人大代表、四川雅安二中校长庹庆明也提出,高考外语分值从150分降至100分,引发广泛争议。

有支持声音说,学了10多年英语,一点没用上,要不是必考,普通人一般不会学英语。多位教育界人士则公开反对。

“一刀切”恐削农村学生进入国际竞争环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舆论对英语学习的质疑,在于基础教育“一刀切”学英语,耗费很多时间,却学出“哑巴英语”。但改变英语主科地位,无法走出此困境。学校不重视英语教学,亦恐怕会影响到农村学生进入国际竞争环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者公羽也称,全球化时代,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意义,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愈来愈凸显。

不过,人大代表的意见反映民声,有资深教师坦言,“有很多校长已经嗅到了这个气息,开始大幅缩减英语课和英语老师。”

甚至被与“增强文化自信”挂钩

减少英语学习甚至被同“增强文化自信”挂钩。有全国人大代表曾提出“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对此,教育部公开答复称,外语有助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且中小学外语课占比已低于语文等学科。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受访认为,中国若要加快加大对外开放,就必须进行外语教育。他反问,不懂外语将无法了解世界,面对美西方势力向中国挑衅、对中国进行封锁、散布抹黑中国的言论,“我们怎么进行反击,怎么获取我们应有的发展空间?”

的确,两会期间,官方推出的最新国家形象网宣片《PRC》,就以一口地道英语上线。

标签: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